QUARTZ 報導指出,中國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教授姜秋,同時也是教育部認知與人格重點實驗室主任,率領一批中國研究人員針對 250 多名中國大學生進行智力、創造力和個性的標準測試,衡量他們的創造力、智商和適應性,同時研究他們的大腦結構。
在行為測試中,獨生子女在智商方面與有手足的人沒有差異,而在創造力衡量標準之一的靈活性方面分數較高,但親和性較低。大腦掃描證實這個結果,獨生子女與有手足的人在大腦緣上迴 (supramarginal gyrus)、內側前額葉皮質 (medial prefrontal cortex)、海馬旁回 (parahippocampal gyrus) 都不一樣。
研究人員認為,我們選擇的家庭規模不僅影響孩子長大的環境,也影響他們大腦的結構。該研究發表在腦成像與行為期刊 (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)。
125 年前兒童學習運動的領導者 Granville Stanley Hall 就針對獨生子女展開研究,認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疾病。但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育心理學教授 Toni Falbo 和研究方法學家 Denise Polit 研究發現,獨生子女與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的長子長女智商與成就更高,個性上面並沒有顯著差異。
姜秋為自己的研究結果提出幾個解釋,他們認為家庭結構與父母的觀點、互動、期待對創造力影響很大,只有一個小孩的父母與小孩互動時間更多,且會尋找更多開發創造力的機會,父母對唯一的小孩期待更高,會給予他們更多獨立性,而獨立性又是發展創造力的關鍵。
創意研究期刊編輯 Mark Runco 和美國行為研究與科技研究所研究員讚揚這項研究,但提出一些注意事項,他們認為作者側重的靈活性只是衡量創造力的其中之一,另外兩個是獨創性和流暢性,而靈活性並沒有獨創性重要,在獨創性方面獨生子女與有手足子女並無差異。並且考試成績並不代表實際生活的作為,創造力涉及的自發性和內在動機,這兩者在測試中都不易評估。
不過獨生子女不一定要透過手足才能培養社會技能,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德戴蒙 (Jared Diamond) 在書中提到,傳統部落的孩子受到部落成員共同照顧,對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比現代富裕社會的同年齡孩子更好,因此儘管是獨生子女,多接觸父母以外的人或許就能彌補沒有手足的缺點。
延伸閱讀:《雙胞胎該不該穿一樣?》
《研究:「兄弟情」助你度難關》
《一胎化政策解禁後 中國人口狀況好轉了嗎?》
參考資料:Neuroscience shows that our gut instincts about only children are right